读完《饥饿的盛世》,这本书更像是乾隆皇帝的传记,讲述了他一生的重要事件。
乾隆虽为雍正的儿子,但是和他更亲的则是康熙。康熙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在晚年时将他接入供种亲自抚养,日夜陪伴左右。雍正去世后,乾隆顺利即为,他并不欣赏雍正那种严厉的作风,而是更喜欢康熙的宽容和仁慈。可以说在乾隆十三年因皇后去世而性情大变以前,乾隆都是以宽容仁慈著称的。
乾隆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中国国运的大事,就是 178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到访。这次访问让西方人彻底揭开了东方的神秘面纱,并为今后的百年侵略与殖民埋下了伏笔。摘抄书中的几段描写如下:
乾隆这位自诩的十全老人,以为自己是千古唯一的圣君,其实却在自己的极盛之年,拉开了千年封建统治的覆灭的序幕。 #book
Ps. 乾隆实际上身高 166cm 左右,在会见英国使团的画像里却把他画得像是一位巨人。
摘抄: https://blog.laisky.com/p/a-flourishing-but-starving-age/
乾隆虽为雍正的儿子,但是和他更亲的则是康熙。康熙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在晚年时将他接入供种亲自抚养,日夜陪伴左右。雍正去世后,乾隆顺利即为,他并不欣赏雍正那种严厉的作风,而是更喜欢康熙的宽容和仁慈。可以说在乾隆十三年因皇后去世而性情大变以前,乾隆都是以宽容仁慈著称的。
乾隆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中国国运的大事,就是 178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到访。这次访问让西方人彻底揭开了东方的神秘面纱,并为今后的百年侵略与殖民埋下了伏笔。摘抄书中的几段描写如下:
在英国人到过中国以前,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中国人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莱布尼茨说:“他们服从长上,尊敬老人,无论子女如何长大,其尊敬两亲犹如宗教,从不作粗暴语,尤其使我们惊奇的,中国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私下生活中,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就马上变成另一个人。(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巴罗说:“这些事例再清楚不过地昭示了中国人自夸的道德品格中的巨大缺陷。不过就像我先前说过的,其错当在于政治制度,而不在于民族的天性或者气质。”“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中国朝廷有的是闲暇和精力,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国民。这样的实践足以证明,中国朝廷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灌输清心寡欲的思想,摧毁相互的信任,培养人们的冷漠,使他们对自己的邻居猜忌和怀疑,凡此种种朝廷煞费苦心做出的努力,不能不使人们终止社会交往……(中国人)满足于在朝廷中没有任何发言权,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是否有任何权利。”
巴罗认为,中国人缺乏自尊心,是因为政府从来没有把百姓当成成年人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童和奴隶。“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级官员的一点头而挨板子,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类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为麻烦了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于是荣誉观和尊严感就无处可寻了……人的尊严的概念巧妙地消灭于无形。”
英国人对中国的造访,迅速打破了传教士们在欧洲建造起来的中国神话。马戛尔尼使团虽然没有完成他们的使命,但它却将大量的关于中国的情况带回了英国。英使团为后代留下了厚厚的文字记录。
黑格尔也认为弃婴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权利的漠视:“自杀……和弃婴,是经常性的,几乎天天发生,显示了他们对自己个人的不尊重,在总体上也是对人类不尊重。”
从中国回来后,马戛尔尼预言,一旦中国这艘巨舰受到攻击,“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将受到扰乱……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国,企图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们之间将展开无情的斗争”。在这种对抗中,富的愈富,穷的愈穷。“英国靠着它的创业精神已成为世界上航海、贸易和政治的第一强国;从这样的急剧变革中,它将获得最大的利益,并将加强它的霸权地位。”
乾隆这位自诩的十全老人,以为自己是千古唯一的圣君,其实却在自己的极盛之年,拉开了千年封建统治的覆灭的序幕。 #book
Ps. 乾隆实际上身高 166cm 左右,在会见英国使团的画像里却把他画得像是一位巨人。
摘抄: https://blog.laisky.com/p/a-flourishing-but-starving-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