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Channel
记录和分享有趣的信息。

Record and shar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contact: [email protected]
作为一个没有自己时间的剧情爱好者,云通关了《黑神话:悟空》(Black Myth: Wukong)。

游戏剧情很用心,一些支线任务的交互设计也很有趣,剧本量也挺大,即使忽略所有的战斗,看一遍纯剧情估计也得一两天。
下面是我对剧情的一些理解,涉及到剧透,也不一定准确。

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天上的黑暗面,在取经成佛后估计更是察觉了更多,于是决定回归花果山。但是他知道头上的紧箍虽然看不见,但实际上已经和他的肉体永远绑定在一起,他无法摆脱。悟空为了摆脱这个紧箍,想了一个计划,整个计划的实施,就是玩家作为天命人的游戏经历。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悟空难逃一死,通过肉体和意志的永远死亡,彻底摆脱紧箍的束缚。但是他并不是白白死去,而是留下六根,让后世的“天命人”通过寻找六根的历练,获取超越悟空的力量,最终炼成一位更为强大而且不受任何束缚的新的“齐天大圣”,也就是通关后的玩家。

天人应该也察觉了悟空的计划,老猴很可能代表的是天人势力。他通过指引天命人,最终为天命人重新戴上紧箍,让新一代的天命人仍然不得不臣服于天人的意志。

但是悟空在死前留了一手,虽然六根之首“意”无法直接传承,但是悟空和二郎神事先约定好,在讨伐悟空之战中,悟空故意战败,身死之时将自己的记忆,也就是“意”留在二郎神的第三眼之中。玩家通过隐藏关卡,找到并战胜二郎神后,将会获得悟空遗留的意志,从而在最终一幕里拒绝戴上紧箍,记忆倒叙,大圣归来。

所谓“黑神话”的黑,指的应该是天人对异己的残酷镇压,和对地下平民和妖怪的压迫。取经后也没多少年,那些曾被悟空打败但没有杀死的妖怪,又回到人间继续作恶。那些曾经为悟空两肋插刀的人,被天人残忍迫害,生不如死。比如曾帮过悟空的昴日星官,被折磨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晦月魔君。三太子自废耳目,手下四将被折磨成了四魔将,故土沙国家破人亡。
读完 Peter C Brown 的这本《Make it Stick》(认知天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批判过去的误区,人们喜欢通过重复阅读的方式来记忆,但这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重复阅读所产生的熟悉感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熟悉感并不等于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在生疏后会很快被遗忘,而且在需要的时候也很难回忆起来。

要想记住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检索式学习,即通过不断地回忆来巩固记忆。而且回忆的内容越是濒临忘却,记忆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在回忆的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重建记忆,这样一来,记忆就会变得更加牢固。所以作者推荐通过频繁的随机小测验来巩固记忆,而不是通过重复阅读。

要想让知识变成自己的,通过反复诵读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回忆、情景模拟和自我反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为了防止记忆出现缺漏,定期的随机测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测验到记忆不清的内容时会让人感觉痛苦,而越是痛苦的回忆越是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book
今天的重磅科技新闻,引力终于被纳入统一场论,而且还能够被电磁作用所抵消。

不过比起理论突破,这次的新闻更多的是实验上的突破,希望最终不要像此前室温超导一样,最终被证明只是一场无法复现的闹剧。

如果是真的,那么反重力引擎也许真的能被实现了。

- summary by AI
- author

Ps. 需要注意这不是民科反重力最爱玩的飘升机(Biefeld-Brown effect lifter)
Gravity_Modification_Experiment_Description_and_Results_presented.pptx
6.8 MB
读完 《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

才发现我以前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颇有偏差,巴菲特所描述的价值投资,感觉上更像是在玩模拟经营游戏。巴菲特会精心挑选那些有稳定盈利能力,有坚实的护城河,CEO 最好就是公司所有者,且高管团队有长期愿景的公司。然后巴菲特作为资金提供者对公司进行收购,持股占 80% 以上,然而不干涉公司的日常经营,让原团队可以在不用操心短期财报表现的情况下,专注于公司的长期发展。通过对这一理念的长期贯彻,巴菲特已经购入了一大批美国的优质企业,并且这些企业间的业务还形成了良性互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得益于美国过去数十年的经济繁荣,巴菲特也通过这些优质企业获得 20% 的年化回报率。难怪有人说伯克希尔哈撒韦代表的就是美国经济。

巴菲特还强调,不要关注财务数据,这些都是很容易操纵的,而且整个业界也确实有很多职业经理人通过操纵财报来获取高额奖金。巴菲特看重的是数字背后的企业内在价值,只要相信内在价值在成长,就应该长期持有。按巴菲特的说法,最好永不交易和卖出。

我是一个金融外行,看了巴菲特的这些说法,我有些不解,如果真有一家公司如巴菲特所说有这么稳定光明的前景,它为什么要卖呢?以及,如果真如巴菲特所说永不卖出,那怎么赚钱呢? #book
The Chaos of America's Food System 又是一部关于小规模可持续农业的纪录片。

首先是耳熟能详的,举的例子都和我之前提到过的一样,从美索不达米亚直到近代,西方文明就是一个农业崩溃然后迁移的循环。直到化肥、地下水灌溉等技术的出现,才暂时缓解了这个崩溃的循环。但是并没能完全避免崩溃,目前的工业化农业依然是不可持续的,美国正面临可怕的土壤流失、地下水枯竭、化肥污染等问题。

接下来重点介绍由 Marty Travis 所维护的可持续农场,可持续农场有几个特别显著的优点:

1. 有机农业,不产生额外的污染,长期可持续
2. 采用多样化种植,不依赖单一作物,植物对疾病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更强
3. 精耕细作所带来的每亩产量不逊于机械化种植
4. 食品的风味和营养更好,对人体更有益
5. 加强社区间人与人的链接,重新组织起消费者、餐厅与农夫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最后一条,community connection,食物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你怎么能信任来自陌生人的食物呢?

- youtube
- summary by AI

prev: https://t.me/laiskynotes/311
Laisky's Notes
最近都在学习 TON 开发,积累了一些经验。TON 有很多独特的设计和开发范式,值得先记个小笔记,主要以 Ethereum/EVM 作对比。这是基于我目前的理解,不一定正确,有兴趣欢迎讨论。 1. 所有的调用都是消息,所有的消息都是异步的。也就是说,你没法同步取得跨合约调用的结果。 2. 每次调用的费用是非确定性的,而且因为整个调用是异步的,没法预知调用的总费用。所以只能先给一个相对较高的手续费,然后等合约执行完后退还余款。TON 的费用的精确控制非常困难,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这个以后可以单独讲一…
终于学会相对精确的控制 TON 的 value flow 了,先记个小笔记防止忘了。这也只是我目前的理解,不一定正确,欢迎讨论或指正。

有三个主要费用 network、computing、action。network 包含消息发送的费用,一般由 sender 付,钱包里一般消息的 value 和 network fee 是分别支付的,而合约中默认是从消息的 value 中支付的。computing 是执行合约的费用,action 是合约发送 external message 的费用,主要就是 emit。(此外还有 storage fee 先不管了)

ctx.value 代表的是 inflow msg 携带的 value,sender 已经付过了 network fee,还没支付 computing 和 action。合约执行后会扣除 computing,执行完成后如果有需要发送的 outflow 消息,那么再扣除 action fee。

可以把 ctx.value 理解为税前收入,而且你无法知道会收多少税(computing & action fees)。

补充:FunC 里是可以精确计算 fwd_fee 的,但是感觉 tact 不太行,可参考:
* https://docs.ton.org/develop/smart-contracts/fee-calculation
* https://github.com/ton-blockchain/stablecoin-contract/blob/main/contracts/gas.fc
* https://tonviewer.com/config#24

myBalance() - ctx.value 代表合约执行前的余额。可以用 nativeReserve(myBalance() - ctx.value, ReserveExact); 来保护合约余额不被用户消息所消耗。

但是你在合约代码中极难通过控制 ctx.value 来计算你能操作的 inflow 余额,因为 computing 和 action 的开销是很难计算的。比如如果你想要把剩余的 inflow value 全部转走,可行的办法是用 nativeReserve 锁定不想转走的余额,然后再用 SendRemainingBalance mode 发送一条 value 为 0 的消息。

SendRemainingBalance 会转走未被 nativeReserve 锁定的全部金额,按照上文描述,也就是所有剩余的 ctx.value注意 send 的 value 并不会支付 action fee,而仅会包含 network fee。也就是说,当你在代码中 send 一个消息,这个消息的 network fee 会从 send 的 value 中扣除,但是 action fee 会从合约余额中扣除。这其中有一个坑,emit 的费用是在 action 阶段计算的,如果你的代码中使用了 emit,那么就需要记住在 action 阶段合约余额会被扣钱,你最好在 nativeReserve 的锁定中包含 emit 的费用。
经过多次测试,nativeReserve 锁定余额后,仅有 storage_fee 是从 balance 扣除的,其他都是从 send 的 value 里扣除的。

但是 emit 具体花多少钱?我还不知道怎么算,目前是估计一个经验值,测试网是 0.007,你可以多锁定 0.01 给 emit。 #blockchain

Ps. 我真是行业冥灯,搞啥啥死

prev: https://t.me/laiskynotes/318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24 Fees calculation | The Open Network
最近都在学习 TON 开发,积累了一些经验。TON 有很多独特的设计和开发范式,值得先记个小笔记,主要以 Ethereum/EVM 作对比。这是基于我目前的理解,不一定正确,有兴趣欢迎讨论。

1. 所有的调用都是消息,所有的消息都是异步的。也就是说,你没法同步取得跨合约调用的结果。

2. 每次调用的费用是非确定性的,而且因为整个调用是异步的,没法预知调用的总费用。所以只能先给一个相对较高的手续费,然后等合约执行完后退还余款。TON 的费用的精确控制非常困难,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这个以后可以单独讲一篇,简而言之就是整个调用链应该有一个唯一的起点和唯一的终点。唯一的起点是因为交易发起者只有一个人,唯一的终点是因为要汇集所有消息的余额。
注意,交易执行的总费用是很可能超过用户支付的 input value 的,换言之合约在用自己的余额给用户交易付费,要特别小心!

3. 合约在链上不会永久存在,部署 code 和 data 后状态会成为 active,但是同时会开始计费缴纳租金。租金从合约余额扣除,扣完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合约的数据会被删除,仅保留哈希。用户可以重新上传数据恢复合约。如果一段时间后未恢复,所有的链上数据都会被销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TON 链上交互非常依赖子合约,子合约的数量会随着用户量倍增,必须通过限制合约存活时间来控制链上数据量。

4. 合约不会直接和用户交互,而是会用用户的钱包地址给用户部署一个子合约,然后主合约和这个子合约交互。子合约里会有两个属性,master 指向主合约,owner 指向用户的钱包合约地址。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子合约代码是主合约部署的,那么子合约的行为就是确定性的。所以 TON 的合约开发类似于工厂模式,你首先需要编写一个主合约,然后需要给你所有的交互对象各自编写一个子合约。

5. 主合约内不保存任何用户数据,仅保留必须的全局变量。这是和 EVM 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拿 ERC-20 代币来说,EVM 合约需要存储一个巨大的用户账本。而 TON 的主合约什么都不存,只需要给用户部署一个子合约,然后将用户持有的代币信息保存在子合约里即可。因为子合约的代码是主合约部署的,所以行为完全可控和可信。用户间转账只需要子合约间互相通信即可,双方可以通过校验对方的地址来确定合约代码的完整性,毕竟合约地址本质上就是合约代码和初始化数据的哈希,而初始化参数往往就是 master 和 owner 的地址。

6. 我目前的开发组合是 blueprint + tact + tonkeeper。开发体验非常痛苦,缺乏必要的文档和示例,等我有空整理一篇博客。 #blockchain

prev: https://t.me/laiskynotes/296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19
2023 年美国最高法院在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Harvard 案件的判决中否认了高校根据种族分配名额的 Affirmative Action,然后今年作为 AA 法案被废除后的第一个学年,各大高校的招生数据都显示,非裔、拉丁裔学生的比率大幅下降,白人变化不大,亚裔大幅上升。可以据此做出一个推论,此前的 AA 法案,实际上通过剥削亚裔,来给非裔和拉丁裔提供了更低的入学门槛。

https://laisky.notion.site/At-M-I-T-Black-and-Latino-Enrollment-Drops-Sharply-After-Affirmative-Action-Ban-NYT-9d838b0ec5f342e5bd26dfab730a4de9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51
Germany's Enemy Within

之前分享过一个由德国 DW 电视台制作的讲述美国国内极右翼极端组织的纪录片。不知道是不是争锋相对的报复,美国的 PBS 很快就推出了这部关于德国国内极右翼极端势力的纪录片。

德国近年来发生了好几次极右翼恐怖袭击,如 2019 年枪手袭击犹太教堂2020 年针对移民的大规模枪击。极右翼甚至密谋于 2022 年发起武装政变,不过在发动前夕被政府情报部门抓捕。这些极右翼思潮的背后,就是德国的极右翼政党 AfD 的崛起和宣传。AfD 以反移民、反穆斯林为主要政治口号,并且在公共场合大量使用曾经被纳粹所使用过的国家主义宣传口号,引起了人们对德国纳粹主义复辟的担忧。

看完此片虽然也让我对极右翼势力感到担心,但是更让我担心的是目前主流观点对于极右翼的这种“片面否定和打压”的态度。右翼思潮目前在欧洲和美国都在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者,而控制着主流话语权的这些左翼丝毫不反思右翼崛起的理由,也丝毫不反思自己完全脱离普通群众的政策路线,只会单方面将右翼污名化,并试图利用行政权力将其镇压。而这一切,不正是右翼运动越来越极端化的根本推手吗。

几乎所有的发达经济体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因为少子化和老龄化,本土居民无法支撑起经济的长期发展,要经济稳定就必须大量引入移民,而大量引入移民就很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如何让文化迥异的移民和本土居民间达成和谐共存,目前罕有国家能实现,而且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一个巨大隐患。

- Youtube
- Summary by AI
读完《李光耀观天下》(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首任总理,经历了新加坡独立、民主化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亚洲金融危机等诸多重大事件,对地缘政治和民族秉性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本书就是以他的这些个人见解为基础的一本访谈录。

我个人认为,虽然书中屡次强调新加坡民主,但李光耀的价值观是偏向于开明的独裁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于威权政府的推崇,他和施密特对谈时也特别提到了“政客”和“政治家”的区别,他所推崇的“政治家”就是如他自己这样的“开明的威权统治者”。

我现在已经对这些权势人物的“侃侃而谈”完全祛魅了。这些观点都是初看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缺乏事实和细节,都是一些高屋建瓴的主观臆断。这些权势人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立演讲时都看似逻辑严密,充满智慧,但是他们的演讲中一定不会有另一个地位平等的反对者提出质疑,因为他们那些逻辑之所以初看上去自洽连贯,就是因为没有人指出那些隐藏的漏洞和事实错误而已。本书自然也不能免俗,书中的采访者基本都是在迎合李光耀,偶有一个地方稍稍到了反对党的不同意见,李光耀隐藏于温和下的跋扈就露了出来。 #book
《Industry Scandal: The Loss Of Nutrients》,一部很有趣的关于农业的纪录片,人们只关心作物的产量,使得专注于研究标准化高产杂交作物的大型种子公司逐渐垄断了全球的作物种子,它们以超乎想象的高价向全球出售标准化的高产作物种子,赚取丰厚的利润。比如一吨番茄的种子甚至可以卖到 6 万欧元。

这些单一标准化作物严重损害了生物多样性,加剧了食品供应链的脆弱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作物产量的增长,作物的营养含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下降,如番茄中的一些营养成分甚至损失了 70% 以上。人们普遍认为过去的食物更加美味,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基本上营养越丰富的食物味道也会越好。但是现在的产业化农业片面追求高产和耐腐,事实上已经导致作物的营养大不如前。

片中还走访了位于印度的种子农场,实际上很多跨国集团的种子都是在印度生产的,因为印度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而且大量使用非法的童工和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妇女,为这些跨国公司提供了极大的利润空间。这些种子公司还打包兜售化肥和农药,绑架了农场主的生产方式,并进一步通过垄断来攫取利润。

就跟之前提到的 Family Farm 一样,人们应该尽可能的从大型产业化农业中解放出来,回归自给自足的多样性小型化农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化发展,而且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富有营养且可口的食物。

- Youtube
- Summary by AI

顺带谈点题外话,很多人似乎都很憧憬美国的“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方式”,但其实这种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是土地生产效率最低的一种农业形势。美国因为地广人稀,人工比地贵,所以利用极少的农业人口在广阔的土地上采用这种低效的生产方式。但是即使如此,美国的农业也是不可持续的,已经面临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欧美洲的白人在数千年的文化史中从来没有学会如何可持续的发展农业,这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循环往复的农业崩溃史,基本上所有的文明都以土壤流失或盐碱化而结束,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文明到罗马帝国的北非农场莫不如是,全靠近代化肥的发现挽救了欧洲人,暂时缓解了这个崩溃的循环。
更多的细节可以参考这本书: https://blog.laisky.com/p/dirt/

prev: https://t.me/laiskynotes/284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20
Laisky's Notes
看到 Laixintao 提到的这个需求,挺有意思的,希望通过 URL 来长期保存目标网页,我就顺手写了一个很简单的实现。 https://ario.laisky.com/proxy?url=https://t.me/laiskynotes 按需修改 url= 后的目标地址即可。 (服务器配置很低,请求太多的话随时死给你看🤪)加了个队列,慢,但是基本不会死。
这个接口是通过 headless chrome 抓取和渲染网页,运行中发现服务器上产生了大量的 chrome zombie process,搜了一下原来是容器里的 Chrome 的信号处理会有点问题导致子进程没有被正确回收。解决办法是运行 docker 容器的时候加一行 --init,compose 的话加一行 init: true。这样容器就会以 init 为初始进程,来协助收割僵尸进程。
看到 Laixintao 提到的这个需求,挺有意思的,希望通过 URL 来长期保存目标网页,我就顺手写了一个很简单的实现。

https://ario.laisky.com/proxy?url=https://t.me/laiskynotes

按需修改 url= 后的目标地址即可。
(服务器配置很低,请求太多的话随时死给你看🤪加了个队列,慢,但是基本不会死。
https://app.laisky.com/jav/search?q=sone ⚠️🔞周末写脚本整理库存时为了方便信息检索,顺手搞了个查询接口,可以根据任何关键字查询影片信息,请自行替换 q= 后面的查询词。有需自取,不知道是什么就不要点不要问😁 ⚠️🔞
America’s right-wing radicals - US veterans against democracy

2021 年 1 月 6 日美国国会山暴乱开始讲起,指出当时的混乱中明显有一帮人非常有组织纪律,进而引出了以美国退伍老兵为核心力量的极右翼武装组织。退伍老兵对美国社会的一些现实不满,再加上对融入和平社会存在障碍,极易被各种极右翼组织洗脑,这些组织打着“保卫宪法”的口号,可以给予退伍老兵所习惯的“使命感和归宿感”,同时还能让他们重新回到武装组织,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美国军人在参军时都进行过“保卫宪法”的宣誓,但是极右翼的“保卫宪法”事实上是破坏宪法。因为宪法的解释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而极右翼组织却认为自己有权利对宪法进行解释,所以极右翼事实上的诉求是反宪法、反联邦、反民主。

本来还回顾了 3K 党等历史上的极右翼历史,指出老兵在很多时候都是这些极右翼的中坚力量。而且美国的司法机构对于境内恐怖组织缺乏相关立法和监管,往往将这些白人为主的恐怖活动视为孤立案件,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组织性质,这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而正是这一不同使得很多事实上就是恐怖组织的极右翼组织得以在美国长期合法存在。

美国人口中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渐降低,而以法西斯、白人至上为核心理念的极右翼组织显然不会长期存在,那么他们是会随着移民涌入逐步和平解体,还是会做出激烈的困兽之斗呢?这是威胁着美国社会和平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 Youtube
- Summary by AI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15
Telegram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