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 Hanne Strager 的《达尔文传》(A Modest Genius),此书改名为“物种起源传”可能更贴切,详细介绍了达尔文构思和最终编写物种起源的前世今生。又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小插曲。
达尔文出生于一个教士家庭,但是在游历太平洋的旅途中,因为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 Charles Lyell 的地质渐变学说,让他对物种的地质分布和渐变产生了兴趣和灵感,最终形成了“物竞天择”的理论。
但是达尔文并没有着急发表他的研究,而是将其束之高阁十年之久。直到出于历史的巧合,在婆罗洲进行调查工作的 Alfred Russel Wallace(华莱士)写信给达尔文,向他请教自己最近构思的“物竞天择”理论,他竟然取了个达尔文一模一样的名字“Nature Selection”。受到华莱士震撼的达尔文才开始紧急筹备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在 1859 年出版了他称之为“论文摘要”的 500 页巨著。所以坊间流传的达尔文剽窃华莱士成果完全是无稽之谈,达尔文的研究比华莱士早二十年,而且达尔文和华莱士也互相尊重。话说回来,科学史上多人同时发现实际上也非常常见。
不过达尔文的研究只是针对“现象”而分析得来的相关关系,当时的人们完全不理解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很多“聪明人”的猛烈攻击,这些人构思了各种千奇百怪的空想实验来试图论证达尔文理论的错误。
要等到 1900 年,人们重新发现 1865 年孟德尔发表的关于豌豆杂交试验的论文。以及 1950 年发现 DNA 后,人类才能最终理解达尔文理论的内在原理和规律。 #book
* 📒摘抄
达尔文出生于一个教士家庭,但是在游历太平洋的旅途中,因为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 Charles Lyell 的地质渐变学说,让他对物种的地质分布和渐变产生了兴趣和灵感,最终形成了“物竞天择”的理论。
但是达尔文并没有着急发表他的研究,而是将其束之高阁十年之久。直到出于历史的巧合,在婆罗洲进行调查工作的 Alfred Russel Wallace(华莱士)写信给达尔文,向他请教自己最近构思的“物竞天择”理论,他竟然取了个达尔文一模一样的名字“Nature Selection”。受到华莱士震撼的达尔文才开始紧急筹备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在 1859 年出版了他称之为“论文摘要”的 500 页巨著。所以坊间流传的达尔文剽窃华莱士成果完全是无稽之谈,达尔文的研究比华莱士早二十年,而且达尔文和华莱士也互相尊重。话说回来,科学史上多人同时发现实际上也非常常见。
不过达尔文的研究只是针对“现象”而分析得来的相关关系,当时的人们完全不理解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很多“聪明人”的猛烈攻击,这些人构思了各种千奇百怪的空想实验来试图论证达尔文理论的错误。
要等到 1900 年,人们重新发现 1865 年孟德尔发表的关于豌豆杂交试验的论文。以及 1950 年发现 DNA 后,人类才能最终理解达尔文理论的内在原理和规律。 #book
* 📒摘抄
https://blog.laisky.com/p/ddia/ 总算有空把这本“后端圣经” DDIA 完整地读完了,并且整理了摘抄。 #book
读完《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正如书名,本书试图从美苏全球抗衡的角度来诠释发生在中国的国共对抗。
首先要理解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美苏大背景。苏联为了在对德战争中取得英美的援助,通过更换国歌,解散共产国际等行动,展示自己放弃了世界革命的使命。所以苏联明面上是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斯大林也多次表示“中共并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但是苏联基层官兵,对同样信奉马列主义和国际歌的中共是有好感的,比如占领满洲的苏联部队就给予了中共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而美国对于国民党的支持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史迪威时代,美军为了筹备以中国为大本营的对日登陆作战,向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物资。但是随着史迪威离开中国,以及美国放弃了对日登陆作战,中国战区的优先级在美军的物资供应链中跌落谷底,再加上马歇尔完全被周恩来所蒙骗,在斡旋中一边倒的支持中共,美国骤然放弃了国民党,让已经全面美械化的国民党军队连弹药补给都无法得到,给国民党军的作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马歇尔访华时期,马歇尔竭尽自己所能切断了国民党的一切物资供应。而与其同时,苏联以朝鲜的港口和铁路为中转站,向中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大量补给。更有甚者,在马歇尔等人的指示下,联合国救济物资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直接送往了中共根据地,援助的物资和卡车甚至让一部分中共部队实现了摩托化,美军提供的各地航线也成为中共军官重要的联络线。这实际上完全违背了联合国面向平民救济的初衷,但是美国政府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依然执行了这一系列的行动。这也是蒋介石对马歇尔等人深恶痛绝的原因,马歇尔在中国内战结束后也在美国国内遭受军界人士的广泛批评,但是已经于事无补。
不过虽然美苏在中国内战中拉偏架,但是这并不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本性原因。就如同魏德迈将军对国民党所说:“无法用武力击溃中共,因为中共只是一种外来的思想疾病,中国的病症核心在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如果国民党能够自我革新,为中国人民带来平等公正与自由,那自然没有中共的生存空间。”实际上中共在根据地所广泛实施的土改和国民党的法令并无差别,只是国民党除了小范围试点外根本就没执行过。
最终经济崩溃的国民党走上了彻底的失败,在苏联大力支持下的共产党军队取得了胜利。毛泽东通过朝鲜战争向斯大林提交了投名状,换回了斯大林的信任(毛本想把朝鲜战争无限进行下去,直到被主张和平发展的赫鲁晓夫喊停)。但是朝鲜战争也引起了美国对东亚的重新重视,并且坚决了其保护台湾海峡的决心。 #book
摘抄: https://blog.laisky.com/p/chinese-civil-war/
首先要理解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美苏大背景。苏联为了在对德战争中取得英美的援助,通过更换国歌,解散共产国际等行动,展示自己放弃了世界革命的使命。所以苏联明面上是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斯大林也多次表示“中共并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但是苏联基层官兵,对同样信奉马列主义和国际歌的中共是有好感的,比如占领满洲的苏联部队就给予了中共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而美国对于国民党的支持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史迪威时代,美军为了筹备以中国为大本营的对日登陆作战,向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物资。但是随着史迪威离开中国,以及美国放弃了对日登陆作战,中国战区的优先级在美军的物资供应链中跌落谷底,再加上马歇尔完全被周恩来所蒙骗,在斡旋中一边倒的支持中共,美国骤然放弃了国民党,让已经全面美械化的国民党军队连弹药补给都无法得到,给国民党军的作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马歇尔访华时期,马歇尔竭尽自己所能切断了国民党的一切物资供应。而与其同时,苏联以朝鲜的港口和铁路为中转站,向中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大量补给。更有甚者,在马歇尔等人的指示下,联合国救济物资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直接送往了中共根据地,援助的物资和卡车甚至让一部分中共部队实现了摩托化,美军提供的各地航线也成为中共军官重要的联络线。这实际上完全违背了联合国面向平民救济的初衷,但是美国政府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依然执行了这一系列的行动。这也是蒋介石对马歇尔等人深恶痛绝的原因,马歇尔在中国内战结束后也在美国国内遭受军界人士的广泛批评,但是已经于事无补。
不过虽然美苏在中国内战中拉偏架,但是这并不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本性原因。就如同魏德迈将军对国民党所说:“无法用武力击溃中共,因为中共只是一种外来的思想疾病,中国的病症核心在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如果国民党能够自我革新,为中国人民带来平等公正与自由,那自然没有中共的生存空间。”实际上中共在根据地所广泛实施的土改和国民党的法令并无差别,只是国民党除了小范围试点外根本就没执行过。
最终经济崩溃的国民党走上了彻底的失败,在苏联大力支持下的共产党军队取得了胜利。毛泽东通过朝鲜战争向斯大林提交了投名状,换回了斯大林的信任(毛本想把朝鲜战争无限进行下去,直到被主张和平发展的赫鲁晓夫喊停)。但是朝鲜战争也引起了美国对东亚的重新重视,并且坚决了其保护台湾海峡的决心。 #book
摘抄: https://blog.laisky.com/p/chinese-civil-war/
读完《不同的宇宙》(A Different Universe),作者 Robert Laughlin 因研究量子霍尔效应于 1998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书用很有趣的视角介绍了一个新的物理视角。过去人们研究世界的理念受“还原论”(Reductionism)支配,认为只要不断分解,掌握最基础粒子的运动规律,就能理解世界。但实际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即使完全掌握了微观的规律,也无法自底向上地推导出宏观世界的规律。作者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冰块,即使你知道纯净的冰块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冰可以有十几种不同的晶体结构,这些结构的产生无法通过对水分子的计算而得出,但是冰块就是冰块,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分子总会形成某一种晶体结构。
简而言之,作者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从“还原论”到”涌现论“(emergence)的过度。从微观到宏观尺度上的变化,就如同时序尺度上的混沌系统。混沌系统会在时间尺度上放大初始微小扰动,而物理现象会在宏观尺度上放大微观的细小误差。
宇宙是无穷复杂的,只有宇宙本身能运算这个宇宙。人类在还原论指引下的对宇宙的求知,很可能只是奇迹般的昙花一现,可知论最终会让位于不可知论,理论的求索会被实验现象的涌现远远抛在后面。就如同近来大热的深度神经网络,没人知道它的原理,但是它能解决问题。 #book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36
本书用很有趣的视角介绍了一个新的物理视角。过去人们研究世界的理念受“还原论”(Reductionism)支配,认为只要不断分解,掌握最基础粒子的运动规律,就能理解世界。但实际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即使完全掌握了微观的规律,也无法自底向上地推导出宏观世界的规律。作者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冰块,即使你知道纯净的冰块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冰可以有十几种不同的晶体结构,这些结构的产生无法通过对水分子的计算而得出,但是冰块就是冰块,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分子总会形成某一种晶体结构。
简而言之,作者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从“还原论”到”涌现论“(emergence)的过度。从微观到宏观尺度上的变化,就如同时序尺度上的混沌系统。混沌系统会在时间尺度上放大初始微小扰动,而物理现象会在宏观尺度上放大微观的细小误差。
宇宙是无穷复杂的,只有宇宙本身能运算这个宇宙。人类在还原论指引下的对宇宙的求知,很可能只是奇迹般的昙花一现,可知论最终会让位于不可知论,理论的求索会被实验现象的涌现远远抛在后面。就如同近来大热的深度神经网络,没人知道它的原理,但是它能解决问题。 #book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336
《量子之谜——物理学遇到意识》(Quantum Enigma: Physics Encounters Consciousness)。
此书作者曾经和爱因斯坦共进晚餐,爱因斯坦问起作者对量子力学神秘现象的理解,但是作者那时候作为一名学生,只关心数学形式体系,爱因斯坦对此很失望,也没有再继续深入交流。后来作者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开始认真思考量子力学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形成了很多的独到见解。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了解到量子世界从诞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其所揭示的世界的本质的演化。
经典物理长期被还原论所主导,即认为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但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这种观念,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宏观物质的实在性、局域性和微观世界荡然无存。
量子之谜中最核心的谜团就是“意识”所起的作用。一个微观粒子在被观察前以物质波的形式存在,表现出波的特性(如干涉现象)。但是一旦被观测,它就会变成一个确定性的粒子。物质波不是粒子在某处的概率,而是被观察到在某处的概率,物质波就是粒子本身。冯诺依曼证明,在一个隔离的微观系统里,必须要有观察者(意识)的存在,这个系统的状态才能被确定下来。这就使得意识成为微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book
prev: https://t.me/laiskynotes/330
>>>>>>>>>> 以下为笔者的脑洞 >>>>>>>>>>
读这书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微观系统一定要在足够低的温度和尽可能隔离的环境下,才会表现出量子特性。那么我突然想到,物理规律本身,也许不是从微观构建而来,而是从宏观向下涌现而出。处于互相交互的物质会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整个宇宙都处于互相的纠缠态之中,所以整个宇宙都表现出相同的物理规律。但是如果我们构建一个隔离系统,低温可以约等于认为是隔离了和外界的交互,那么这个被隔离的系统就无法在表现出相同的物理规律,我们要想观测到它,也就是要让它遵循我们的物理规律,就必须和它产生交互,这也就是“观测/意识”为什么是必须的,因为这就代表了物理规律本身。
这并不是人择原理,实际上没人也完全可以,意识的意义不在于意识本身,而在于意识诞生于这个物理规律下的宇宙,所以意识本身就是这个物理规律的一部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用物理学证明这一点,因为就如果哥德尔不完备性,一个自举的系统是无法同时具备完备性和相容性的。
此书作者曾经和爱因斯坦共进晚餐,爱因斯坦问起作者对量子力学神秘现象的理解,但是作者那时候作为一名学生,只关心数学形式体系,爱因斯坦对此很失望,也没有再继续深入交流。后来作者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开始认真思考量子力学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形成了很多的独到见解。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了解到量子世界从诞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其所揭示的世界的本质的演化。
经典物理长期被还原论所主导,即认为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但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这种观念,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宏观物质的实在性、局域性和微观世界荡然无存。
量子之谜中最核心的谜团就是“意识”所起的作用。一个微观粒子在被观察前以物质波的形式存在,表现出波的特性(如干涉现象)。但是一旦被观测,它就会变成一个确定性的粒子。物质波不是粒子在某处的概率,而是被观察到在某处的概率,物质波就是粒子本身。冯诺依曼证明,在一个隔离的微观系统里,必须要有观察者(意识)的存在,这个系统的状态才能被确定下来。这就使得意识成为微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book
prev: https://t.me/laiskynotes/330
>>>>>>>>>> 以下为笔者的脑洞 >>>>>>>>>>
读这书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微观系统一定要在足够低的温度和尽可能隔离的环境下,才会表现出量子特性。那么我突然想到,物理规律本身,也许不是从微观构建而来,而是从宏观向下涌现而出。处于互相交互的物质会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整个宇宙都处于互相的纠缠态之中,所以整个宇宙都表现出相同的物理规律。但是如果我们构建一个隔离系统,低温可以约等于认为是隔离了和外界的交互,那么这个被隔离的系统就无法在表现出相同的物理规律,我们要想观测到它,也就是要让它遵循我们的物理规律,就必须和它产生交互,这也就是“观测/意识”为什么是必须的,因为这就代表了物理规律本身。
这并不是人择原理,实际上没人也完全可以,意识的意义不在于意识本身,而在于意识诞生于这个物理规律下的宇宙,所以意识本身就是这个物理规律的一部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用物理学证明这一点,因为就如果哥德尔不完备性,一个自举的系统是无法同时具备完备性和相容性的。
读完《沈志华演讲录》,这本书是沈志华就苏联历史做的几次演讲的收录,虽然一共有十次演讲,但实际上重复内容非常多,毕竟苏联史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内容比较迎合当局的偏好,能够公开讨论的内容其实就那么点。
主要内容有:
- 毛泽东访苏,和苏联重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拿回中东路。
- 斯大林去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
- 朝鲜战争中,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之间的关系。
和沈志华其他的严肃苏联史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中包含有更多沈老的个人观点,我觉得很明显地可以读出沈老对毛泽东路线的推崇之情。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在关于苏联史的争论问题上,沈老指出,苏联史最大的问题就是“伪史和秘史”太多,官方所宣扬的内容基本上完全不可信。一个例子就是列宁掌握政权后为什么要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这在当年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但实际上档案解密之后就很简单,因为是德国人出钱赞助列宁回到俄国建立政权,所以列宁一定要和德国媾和。研究苏联史也是这样,很多充满争议性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因为最核心的资料没有解密,人们围绕着一堆官方喉舌编纂的伪史去争论,毫无意义。 #book
书摘: https://blog.laisky.com/p/ussr-speeches/
主要内容有:
- 毛泽东访苏,和苏联重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拿回中东路。
- 斯大林去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
- 朝鲜战争中,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之间的关系。
和沈志华其他的严肃苏联史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此书中包含有更多沈老的个人观点,我觉得很明显地可以读出沈老对毛泽东路线的推崇之情。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在关于苏联史的争论问题上,沈老指出,苏联史最大的问题就是“伪史和秘史”太多,官方所宣扬的内容基本上完全不可信。一个例子就是列宁掌握政权后为什么要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这在当年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但实际上档案解密之后就很简单,因为是德国人出钱赞助列宁回到俄国建立政权,所以列宁一定要和德国媾和。研究苏联史也是这样,很多充满争议性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因为最核心的资料没有解密,人们围绕着一堆官方喉舌编纂的伪史去争论,毫无意义。 #book
书摘: https://blog.laisky.com/p/ussr-speeches/
读完《ANTIFRAGILE》(反脆弱),作者塔勒布此前还写过著名的《黑天鹅》。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大多数人估计都会想到“强韧”、“坚固”之类的词,但塔勒布认为,这些词代表的都仅仅是对脆弱具有抵抗力,而不是对脆弱的反义,实际上人们的语言中缺乏一个真正的反义词,所以他自己创造了一个新词 “ANTIFRAGILE”。反脆弱代表的不仅仅是对脆弱的抵抗,而是对脆弱的利用,是一种能够从混乱、不确定、不稳定中获益的能力。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倾向于“顶层设计”,其中的最极端的例子当属苏联的哈佛学派,也就是以计划经济为代表的全盘规划。人们希望通过构筑出一个强韧的系统来对抗不确定性,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增加系统的脆弱性,因为越是强韧的系统,越是容易积累风险,并且最终会在某个点上崩溃。人们应该学会在变化中生存,而不是在变化中构建稳定,因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稳定只会是暂时的。
此书和塔勒布其他的作品一样有着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可以概括为:一个很新颖的视角,引出一个很妙的理论,然后使用大量支离破碎的逻辑来论证,再搭配大量事实错误的例子。开卷有益,翻翻无妨。 #book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大多数人估计都会想到“强韧”、“坚固”之类的词,但塔勒布认为,这些词代表的都仅仅是对脆弱具有抵抗力,而不是对脆弱的反义,实际上人们的语言中缺乏一个真正的反义词,所以他自己创造了一个新词 “ANTIFRAGILE”。反脆弱代表的不仅仅是对脆弱的抵抗,而是对脆弱的利用,是一种能够从混乱、不确定、不稳定中获益的能力。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倾向于“顶层设计”,其中的最极端的例子当属苏联的哈佛学派,也就是以计划经济为代表的全盘规划。人们希望通过构筑出一个强韧的系统来对抗不确定性,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增加系统的脆弱性,因为越是强韧的系统,越是容易积累风险,并且最终会在某个点上崩溃。人们应该学会在变化中生存,而不是在变化中构建稳定,因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稳定只会是暂时的。
此书和塔勒布其他的作品一样有着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可以概括为:一个很新颖的视角,引出一个很妙的理论,然后使用大量支离破碎的逻辑来论证,再搭配大量事实错误的例子。开卷有益,翻翻无妨。 #book
读完《菌群大脑》(Brain Maker),很有趣的一本医学科普书(食谱书)。
随着医学的持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的器官不是按功能分类的孤立系统,而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胃肠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器官,它还是我们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吃酸奶可以治疗自闭症,调理肠道细菌可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做益生菌移植可以治疗癫痫,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疯狂?但这正是这本书的主题,肠道不仅仅是消化器官,它还主宰了人类的神经系统。更进一步说,是肠道中的细菌所产生的分泌物,对神经系统有着直接而且重大的影响。这些真实的案例,都说明了那些我们过去以为只和大脑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实也我们的肠道细菌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护好肠胃,保护好自己的细菌,尽量远离消毒剂和抗生素,多吃蔬菜,多吃酸奶,拥有健康的精神和体魄。 #book
读后感和摘抄: https://blog.laisky.com/p/brain-maker/
随着医学的持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的器官不是按功能分类的孤立系统,而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胃肠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器官,它还是我们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吃酸奶可以治疗自闭症,调理肠道细菌可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做益生菌移植可以治疗癫痫,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疯狂?但这正是这本书的主题,肠道不仅仅是消化器官,它还主宰了人类的神经系统。更进一步说,是肠道中的细菌所产生的分泌物,对神经系统有着直接而且重大的影响。这些真实的案例,都说明了那些我们过去以为只和大脑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实也我们的肠道细菌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护好肠胃,保护好自己的细菌,尽量远离消毒剂和抗生素,多吃蔬菜,多吃酸奶,拥有健康的精神和体魄。 #book
读后感和摘抄: https://blog.laisky.com/p/brain-maker/
读完 Peter C Brown 的这本《Make it Stick》(认知天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批判过去的误区,人们喜欢通过重复阅读的方式来记忆,但这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重复阅读所产生的熟悉感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熟悉感并不等于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在生疏后会很快被遗忘,而且在需要的时候也很难回忆起来。
要想记住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检索式学习,即通过不断地回忆来巩固记忆。而且回忆的内容越是濒临忘却,记忆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在回忆的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重建记忆,这样一来,记忆就会变得更加牢固。所以作者推荐通过频繁的随机小测验来巩固记忆,而不是通过重复阅读。
要想让知识变成自己的,通过反复诵读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回忆、情景模拟和自我反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为了防止记忆出现缺漏,定期的随机测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测验到记忆不清的内容时会让人感觉痛苦,而越是痛苦的回忆越是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book
首先是批判过去的误区,人们喜欢通过重复阅读的方式来记忆,但这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重复阅读所产生的熟悉感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熟悉感并不等于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在生疏后会很快被遗忘,而且在需要的时候也很难回忆起来。
要想记住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检索式学习,即通过不断地回忆来巩固记忆。而且回忆的内容越是濒临忘却,记忆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在回忆的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重建记忆,这样一来,记忆就会变得更加牢固。所以作者推荐通过频繁的随机小测验来巩固记忆,而不是通过重复阅读。
要想让知识变成自己的,通过反复诵读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回忆、情景模拟和自我反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为了防止记忆出现缺漏,定期的随机测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测验到记忆不清的内容时会让人感觉痛苦,而越是痛苦的回忆越是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book
读完 《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
才发现我以前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颇有偏差,巴菲特所描述的价值投资,感觉上更像是在玩模拟经营游戏。巴菲特会精心挑选那些有稳定盈利能力,有坚实的护城河,CEO 最好就是公司所有者,且高管团队有长期愿景的公司。然后巴菲特作为资金提供者对公司进行收购,持股占 80% 以上,然而不干涉公司的日常经营,让原团队可以在不用操心短期财报表现的情况下,专注于公司的长期发展。通过对这一理念的长期贯彻,巴菲特已经购入了一大批美国的优质企业,并且这些企业间的业务还形成了良性互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得益于美国过去数十年的经济繁荣,巴菲特也通过这些优质企业获得 20% 的年化回报率。难怪有人说伯克希尔哈撒韦代表的就是美国经济。
巴菲特还强调,不要关注财务数据,这些都是很容易操纵的,而且整个业界也确实有很多职业经理人通过操纵财报来获取高额奖金。巴菲特看重的是数字背后的企业内在价值,只要相信内在价值在成长,就应该长期持有。按巴菲特的说法,最好永不交易和卖出。
我是一个金融外行,看了巴菲特的这些说法,我有些不解,如果真有一家公司如巴菲特所说有这么稳定光明的前景,它为什么要卖呢?以及,如果真如巴菲特所说永不卖出,那怎么赚钱呢? #book
才发现我以前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颇有偏差,巴菲特所描述的价值投资,感觉上更像是在玩模拟经营游戏。巴菲特会精心挑选那些有稳定盈利能力,有坚实的护城河,CEO 最好就是公司所有者,且高管团队有长期愿景的公司。然后巴菲特作为资金提供者对公司进行收购,持股占 80% 以上,然而不干涉公司的日常经营,让原团队可以在不用操心短期财报表现的情况下,专注于公司的长期发展。通过对这一理念的长期贯彻,巴菲特已经购入了一大批美国的优质企业,并且这些企业间的业务还形成了良性互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得益于美国过去数十年的经济繁荣,巴菲特也通过这些优质企业获得 20% 的年化回报率。难怪有人说伯克希尔哈撒韦代表的就是美国经济。
巴菲特还强调,不要关注财务数据,这些都是很容易操纵的,而且整个业界也确实有很多职业经理人通过操纵财报来获取高额奖金。巴菲特看重的是数字背后的企业内在价值,只要相信内在价值在成长,就应该长期持有。按巴菲特的说法,最好永不交易和卖出。
我是一个金融外行,看了巴菲特的这些说法,我有些不解,如果真有一家公司如巴菲特所说有这么稳定光明的前景,它为什么要卖呢?以及,如果真如巴菲特所说永不卖出,那怎么赚钱呢? #book
读完《李光耀观天下》(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首任总理,经历了新加坡独立、民主化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亚洲金融危机等诸多重大事件,对地缘政治和民族秉性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本书就是以他的这些个人见解为基础的一本访谈录。
我个人认为,虽然书中屡次强调新加坡民主,但李光耀的价值观是偏向于开明的独裁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于威权政府的推崇,他和施密特对谈时也特别提到了“政客”和“政治家”的区别,他所推崇的“政治家”就是如他自己这样的“开明的威权统治者”。
我现在已经对这些权势人物的“侃侃而谈”完全祛魅了。这些观点都是初看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缺乏事实和细节,都是一些高屋建瓴的主观臆断。这些权势人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立演讲时都看似逻辑严密,充满智慧,但是他们的演讲中一定不会有另一个地位平等的反对者提出质疑,因为他们那些逻辑之所以初看上去自洽连贯,就是因为没有人指出那些隐藏的漏洞和事实错误而已。本书自然也不能免俗,书中的采访者基本都是在迎合李光耀,偶有一个地方稍稍到了反对党的不同意见,李光耀隐藏于温和下的跋扈就露了出来。 #book
我个人认为,虽然书中屡次强调新加坡民主,但李光耀的价值观是偏向于开明的独裁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于威权政府的推崇,他和施密特对谈时也特别提到了“政客”和“政治家”的区别,他所推崇的“政治家”就是如他自己这样的“开明的威权统治者”。
我现在已经对这些权势人物的“侃侃而谈”完全祛魅了。这些观点都是初看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缺乏事实和细节,都是一些高屋建瓴的主观臆断。这些权势人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立演讲时都看似逻辑严密,充满智慧,但是他们的演讲中一定不会有另一个地位平等的反对者提出质疑,因为他们那些逻辑之所以初看上去自洽连贯,就是因为没有人指出那些隐藏的漏洞和事实错误而已。本书自然也不能免俗,书中的采访者基本都是在迎合李光耀,偶有一个地方稍稍到了反对党的不同意见,李光耀隐藏于温和下的跋扈就露了出来。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