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Channel
记录和分享有趣的信息。

Record and shar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contact: [email protected]
https://taresky.com/crypto-arbitrage

虽然我不是从这篇文章入行的,但是 Taresky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值得推荐。

自从开始套利后,感觉眼界都打开了。以前我对金融市场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只知道那些低买高卖,高风险高收益的交易者(traders),这些人是市场上的明星。我总是暗暗揣度自己,自认不能承受那么大的风险,也没那么聪明,这钱不是我能赚的。

但实际上金融市场上除了交易者外还有另外一帮人,称为套利者(Arbitrageurs)。交易者会用自己的本金持有商品,并且赌商品的价值会上涨;或者做空头,反正都是用自己的本金去赌商品价值的波动。但是套利者是完全另一个思路,套利者不能接受本金的损失,而只是把本金当着抵押品,去尽可能地赚取手续费或差价等一切蝇头小利。

拿文中所提到的做空对冲套利来说,其实逻辑很简单:

1. 你把自己的本金分成两半,一半做空,另一半购币
2. 如果币价上涨,你的做空合约亏本,但是购入的币价值上涨,本金不变
3. 如果币价下跌,你的做空合约赚钱,但是购入的币价值下跌,本金不变

只要币价的波动没有剧烈到让你的做空被爆仓,你的本金就是安全的,不亏不赚。你实际上赚取的,是期货交易中,做多方付给做空方的手续费,这个手续费会随着市场的交易热度动态调整,一般来说实现 10~40% 的年化收益是比较容易的。15% 的年化如果能持续五年,那就是翻一番,耐心,不要激动,做时间的朋友。

类似的套利逻辑还有很多,套利也不是没有风险的,比如交易所跑路、稳定币发行方跑路、剧烈波动导致爆仓等等,但是这个风险的概率远远小于交易者所承受的风险,比如你可以通过多交保证金以降低本金收益的方式减少爆仓风险,而长期收益可能会比大多数交易者都高。

此外,我感觉,币圈主流币的套利风险可能比传统金融更小。我认为 BTC 的存在是有客观需求的,而且 BTC 的币价在可预期的未来里是不会归零的,即使腰斩,只要耐心等待几年,总能等来下一波的牛市。而传统金融市场上的股票、期货、债券,有可能真的就原地破产,本金归零。而 shitcoins 也是真的可能随时归零的,所以我不会持有小币。

以上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分享一些个人的感想。 #blockchain
https://youtu.be/VHcgnRl2xPM?si=4d3gUKYvN_br-hSP

这部纪录片很有意思,从伊朗和沙特交锋的角度来诠释中东近代的动乱历史。

二战后,沙特(Saudi)、伊朗巴列维王朝(Pahlavi dynasty)和西方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直到 1979 年伊斯兰革命成功,以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为代表的什叶派(Shias)统治了伊朗,并开始向以逊尼派(Sunnis)政府为主导的中东输出什叶派革命,令沙特和伊拉克(Iraq)倍感威胁。

沙特本身也是一个以原教旨瓦哈比教派(Wahhabism)为核心的神权国家,在进入石油时代发了大钱后,其国内的瓦哈比原教旨势力就一直寻求在全球宗教扩张的机会。苏联入侵阿富汗(Afghan–Soviet War)后,沙特、美国和巴基斯坦联合起来组建圣战军与苏联作战,巴基斯坦政府和沙特也正好联手将巴基斯坦从一个刚从英国手中解放的世俗国家转换为了一个充满极端色彩的伊斯兰国家,战争之初巴基斯坦有 200 座宗教学校,阿富汗战争结束后,这一数字变成了 24000 所。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圣战军们回到了家乡,巨大的失落感使得他们与社会脱节,成为当地巨大的隐患,若干年后,他们还会再度团结起来,如扎卡维(Abu Musab al-Zarqawi)和 ISIS。

趁着伊朗革命的机会,沙特和伊拉克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对伊朗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 8 年,双方都损失惨重。军备不足的伊朗使用人海战术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然而在反攻进入伊拉克境内后,萨达姆开始大规模使用生化毒气,给伊朗造成了惨烈的损失。对这一恶行,世界舆论保持沉默,这一事件使得伊朗彻底对西方失去了信任,也使得伊朗的革命更加极端化。

之后著名的智障布什用一罐洗衣粉发动了伊拉克战争(Iraq War),推翻了萨达姆(Saddam Hussein)及其逊尼派政权,并且将所有曾经为其效力的数十万复兴党党员全部逐出政府,这一举动使得伊拉克的逊尼派势力彻底失去了政治地位,而且为扎卡维等正在襁褓中的极端势力提供了大量的人员和装备,最终导致了 ISIS 的诞生。而且失去了萨达姆这一强势逊尼派领袖后,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势力开始取得伊拉克的政治主导权,而伊朗正是伊拉克什叶派背后的核心支持者。简而言之,美国出面除掉了伊朗最大的敌人,并且将整个伊拉克拱手送给伊朗。
https://youtu.be/0aF_-J5n1RU?si=XKnsoB5I49hmEdtm

PBS 深入阿富汗访谈塔利班官员。说实话内容比较肤浅,这记者感觉脑子也有点问题,比如在一堆塔利班武装士兵的护卫下,问阿富汗老乡“你们觉得是美军时代的生活好,还是塔利班的统治下更好?”

不过倒是揭露了美军在阿富汗失败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缺乏一个长期可行的目标。布什作为美国历史上智商最低的总统,他对于推翻塔利班后的计划非常幼稚(他在隔壁伊拉克的计划更弱智),将塔利班完全排除出阿富汗的新权力结构后,但是又无法对广泛的乡村地区,尤其南部地区建立起新秩序,这就导致塔利班始终保持了在阿富汗内的活跃。奥巴马上台后将阿富汗战争的目的重新诠释为“解放妇女”,然而此时整个西方对阿富汗的战争利益链已经几乎牢不可破,阿富汗的重建资金只占美国对阿支出的 0.18%。

另外一个失败的主要因素是,美国缺乏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信任,特别是阿富汗的邻国,塔利班的发源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不相信美国有能力在阿富汗站稳脚,而且巴基斯坦相信塔利班最终会重新控制阿富汗,所以巴基斯坦为塔利班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援助,正如片中的一位塔利班所言:“我们在巴基斯坦接受训练,巴基斯坦人给我们提供装备,然后我们返回阿富汗炸飞美国人。

* part 1: https://t.me/laiskynotes/235
* part 2: https://t.me/laiskynotes/253
* part 3: https://t.me/laiskynotes/256
https://laisky.notion.site/Solidity-layout-and-access-of-storage-state-variables-simply-explained-6fb8c4eaca0d4004b361e4358257fa92?pvs=4

详细介绍了 solidity storage 的存储结构。每一个 smart contract 都有独立的 storage,由 2^{256}-1 个 slots 组成,每个 slot 的长度为 32 bytes。

在 solidity 中声明的 variables 都会在 slot 中从头开始逐一存放,它们存储的位置称为 slot index。

比较奇葩的是 dynamic variables,如 array、mapping 和长度超过 32 bytes 的 string。拿 array 来说,其 slot 内存放的只是其长度,它的成员数据实际上是连续存放在另外一组随机的 slots 里的,这组 slots 的首地址由 keccak256(slot index) 计算而来。

理论上,dynamic variables 是有可能和其他的数据的 slot 发生冲突的,但是考虑到 2^256 是一个足够巨大的空间,一般认为超过 2^100 就足够满足密码学的碰撞安全性要求了,ECC-256 的安全等级也就是 2^128,如果你不担心自己的私钥被别人碰撞出来,那么也不需要担心 dynamic variables 和其他 slot 碰撞。

#blockchain #evm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245 Solidity layout and access of storage state variables simply explained | Notion
https://laisky.notion.site/Solidity-c48cc6d6c9924dd5a912e19edaef756c?pvs=4 最近学习 solidity 的一些简单笔记,作为一个 Web2 开发者,主要是厘清很多基础概念,实际的代码是不难的。 #blockchain Solidity | Notion
读完《特拉法尔加战役》('The Campaign of Trafalgar'),一部不多见的现实主义战争史,和那些浪漫主义的海权拥护者不同,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和事实,指出虽然英国舰队在战役重创了法军主力舰队,但是这一战役在整个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其实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国的战争胜负一定取决于陆军,而拿破仑赢得了欧陆战场的胜利。与其说特拉法尔加战役是保护了英国本土安全,不如过是彻底体现了在古代的战场态势下,拿破仑那种指挥陆军的方式在海战中只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该书中对英国各个分舰队在各个时间的行动和命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那个通讯不灵,舰船航速缓慢(普遍 1~2 节)的时代,英国的海军部和各个舰队的指挥官们在战场上居然实现了总体目标协调一致的行动,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在最终的特拉法尔加战场上,实际战斗的发展其实完全脱离了纳尔逊的计划,英军几乎是以自杀的一字纵队直接冲入了对方的新月型阵列,英舰一艘艘地遭遇法西舰队的集火射击,接下来就是彻底的大混战。英舰队凭借优秀的训练和坚毅的士气坚持到了最后,丧失战斗意志的法西舰队的残存舰只在夜幕降临后纷纷逃离战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役,很可能无论怎么样打英国都是会赢的,毕竟你很难想出比纳尔逊更糟的进攻方式了,更别说法国海军根本没有战斗意志,混战后总是会逃跑的。
最新版的 tailscale 1.66 修改了 ACL 中 "src": "*" 的定义,如果你为 exit node 设置了 "src": "*",然后在其他 node 上试图通过 tailnet 转发流量,可能会在升级后被阻断。

详细的威胁参考: https://tailscale.com/security-bulletins#ts-2024-005

如果想保持向后兼容性,最简单的修复是将 ACL 中的 "src": "*" 修改为 "src": "autogroup:danger-all" Security Bulletins · Tailscale
最近离谱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我最近在看一部 BBC Select 拍的纪录片,叫做 'House of Saud',简而言之就是介绍沙特皇室在富裕起来后干的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概括地说就是全球伊斯兰恐怖主义的策源地,通过大量资金培育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运动。

这事儿并不新鲜,但是从来都没有任何人敢在台面上提,除了沙特皇室自己,他们整天公开宣扬要推行他们的瓦哈比教义。我还觉得 BBC 不错嘛,很勇嘛,结果,今天我想接着看的时候发现视频从 Youtube 上消失了…

金主爸爸你惹不起的。
最近好像有点不顺,又遇到了一个把我惊吓到的 BUG,我的密码数据差点被 1Password 搞丢了!

我有两台 mac,一台是我日常使用的,另一台使用频率很低。刚才我在好几天没用过的 mac 上打开 1Password,发现它没能显示最新的数据。我以为是因为数据没同步,就远程连接另一台 mac 上打开 1Password,然后发现上面的最新的数据在短暂显示后立刻就消失了,全部被旧数据给覆盖了。

消失的数据是我昨天离线生成的冷钱包私钥,吓出我一身冷汗,找遍 App 都没有恢复历史记录的地方。好在最后在网页版的 1Password 上找到了 'View Item History' 的按钮,把历史数据恢复回来了。
刚遇到了一件很震惊的事情,我 iphone 上的 icloud 经常卡死,我也一直没当回事儿,一般重启一下就能解决。今天早上发现昨天相册里新增的几十张照片一直卡着没能同步到 icloud,我就随手重启了一下。然后重启后发现所有未同步的照片都彻底消失了😱

BTW, 拍脑袋瞎猜,我倾向于是 icloud bug 卡死了 disk I/O,然后照片实际上全部存储于 Kernel Buffer 而没有落盘持久化,重启就全完了。

强烈建议 iPhone 用户立刻禁用 icloud drive!
看完一部老片 'unthinkable',稍微有一点点血腥暴力,非常政治不正确,但是很有意思。

这片给人感觉像是 CIA 拍来讽刺 FBI 的。CIA 使用各种毫无下限的手段保障国家安全,而 FBI 则只会遵守各种 Values 而被恐怖分子耍得团团转。人们和平太久已经忘了什么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

It's not about the enemy.
It's about us.

Our weakness.

We're on the losing side,
We're afraid, they're not.
We doubt, they believe.


不过影片很巧妙地并没有选择自己的立场,留给观众自己评判。
看完 'Winter on Fire',讲述 2013 年底到 2014 年初的乌克兰人民抗议行动(Euromaidan,广场起义)。

俄罗斯傀儡,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Yanukovych)拒绝了和欧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起亲欧派的乌克兰人不满,引起大规模集会和抗议。因为抗议范围逐渐逼近议会所在地,亚努科维奇决定使用武力,武装部队使用实弹镇压,引起大规模民众伤亡。当时反对党领袖和亚努科维奇达成协议,亚努科维奇承诺在 2014 年底举行总统选举,但是引起激进反对派的不满,在公众集会上有人宣布次日 10 时将对总统府发起武装进攻,当夜凌晨,亚努科维奇逃亡俄罗斯,他所属的 Party of Regions 也宣告解体。

因为俄罗斯失去了亚努科维奇这个傀儡,乌克兰开始全面倒向西方。俄罗斯总统 Putin 为了维持对乌克兰的控制,挑起了持续八年顿巴斯战争(Battle of Donbas),并最终于 2022 年升级为全面入侵#ukraine

- summary by AI: https://ario.laisky.com/ETMUicGgYXg7O5cRlZl3kSkW2daLVxAKsWRzHhwn4-s
- youtube: https://youtu.be/yzNxLzFfR5w?si=PGJyXR0xvGRDfEy3
https://laisky.notion.site/Bitcoin-101-past-present-and-future-69e2f8cc710746bea8c18ea68497ebc3

很长但是很有趣的文章,从 1933 年罗斯福打击私人黄金流通开始,介绍密码学朋克和数字加密货币的起源。

简而言之,无锚法币是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剥削和控制,央行的历史就是一部通胀和剥削的历史。互联网和密码学的发展带动了个人主权运动的萌芽和发展,货币是一切社会贸易活动的基础,因此数字加密货币的出现是个人主权运动的必然产物,而 BTC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后所产生的。

BTC 诞生之初只是为了解决分布式账本下的 double-spending 问题。毕竟分布式最大的难点就是形成共识,而拜占庭条件下达成真正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 BTC Whitepaper 融合前人的工作,确立了以 PoW 为基础的共识机制,通过历史算力总量来确定主链,从而就交易历史达成了真正去中心化的共识。 #blockchain

next: https://t.me/laiskynotes/246 Bitcoin 101: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Notion
1949 年 Donald O. Hebb 发表了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首次提出了自适应神经突触连接的概念,也被称为赫布突触(Hebb Synapse)。

可惜赫布的理论要沉睡十年,直到 1960 年随着计算机理论的发展,人们才重新发明了类赫布突触结构的感知器(perceptrons)。感知器是只有 input 和 output 层的简单神经网络,具有有限的学习能力,在引起短暂的轰动后归于沉寂,持续 20 年的 AI 寒冬降临了。

1969 Marvin Minsky 出版 'Perceptrons',用数学方法论证了感知器的局限,让 AI 寒冬的寒气更加刺骨。幸而 Minsky 的这本书流传得并不彻底,远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Geoffrey E. Hinton 并没有读过这本书,他在 AI 寒冬期也继续研究神经网络,并最终创造了深度神经网络 AlexNet。(Hinton 的学生 Ilya 是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不过如今计算机领域的神经网络似乎认为,越简单单一的网络结构越能产生最好的效果,以 RNN 为代表的复杂结构被简单的 Transformer 所取代。但其实在人脑的神经结构中,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和特异性的,不同的神经细胞负责不同的功能,而不是简单的单一神经细胞负责所有功能。也许未来的计算机神经网络仍然能够从生物大脑中学到很多东西。

以上内容来自 Richard Masland 的 'We Know It When We See It'(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作者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讲述了人类视神经和脑神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视觉的机理和特性,同时也讨论了计算机神经网络的发展和未来。 #book
Telegram Channel